人才培育及傳承往往是任何城市、國家的根基,生育率於是成為了各大經濟體系發展的關鍵因素。惟全球生育率連年下跌,香港更屬箇中「佼佼者」,生育率位列世界倒數第一之位。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2022年全港僅有3.25萬新生兒,按年下跌12%,人才流失及人口老化的趨勢漸進,鼓勵生育計畫早已迫在眉睫,不容置疑。《施政報告2024》發表前夕,各界便呼籲特首為女性提供「雪卵」資助,鼓勵女性預先把卵子抽取並冷藏,待日後有需要時使用,目的是提升「高齡」產婦的受孕機率,期望藉此增加女性對生育的意欲。
只是,雪卵技術成本絲毫不菲,以本港醫療機構的普通「雪卵套餐」為例,光是冷凍服務首兩年價格便接近10萬元港幣,儲存卵子的費用更是按年疊增數千元。最後真實的付款數目全根據雪卵者的需求決定,儲存得越久,就得付越昂貴的金額。即使各界呼聲多激昂,基於穩固且保守的考量,政府的資助都必然不會是全額補貼,只會提供小部分的津貼費用,變相「逼迫」女性盡快作出生兒育女的決定,以縮小生育的開支。
可是,現代女性較從前獨立自主,在沒有充足的金錢、生活及思想的準備下,她們不願再被「結婚必須生子」的傳統觀念捆綁,不會不經深思熟慮而貪圖一時的金錢援助,貿然雪卵,卻換來沒有資本扶養小孩的長久痛苦。而有些人在獲取資助後,便真的有能力購買「雪卵套餐」,她們大概是社會中的白領職場人士,薪水與生活水準都高於平均水平線。不過,佔據社會大眾人數比例較多的必定不是這群雪卵技術的消費者,而是收入大多低於中位數的基層家庭。要求基層人士拿出那份賴以維生的工資去雪卵,可謂是天方夜譚。出生人口仍然持續低迷,資助雪卵計畫似乎不見得為一個有效提高生育率的提議。那麼,港府又該如何應對?
資助雪卵計畫的目的一直流於表面,其宗旨只在於解決短期的資金問題,卻全然忽視長遠來說勸退女性生育的「幕後元兇」——經濟壓力和就業保障。
先就經濟負擔而言,經典電視廣告語「養大一個小孩要600萬元」,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市民,必定是耳目濡染、深入人心的。根據求職平台CTgoodjobs在2024年第一季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香港「打工族」平均月入中位數約2萬港元;七位數的育兒支出,對打拼一生只求「上車買樓」的所有香港人來說,無疑在他們沉重的債務上雪上加霜、火上澆油。華人社會中,養育子女直到其成年,乃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小至起居飲食,大至醫療、保險及教育方面的諸多雜費,都在向普通家庭所肩負的生活擔子施壓,令港人面對生育決策時卻步。
同時阻礙生育的另一大主因,便是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就業機會不斷增加,讓她們着重家庭外,亦將自身在社會上擔當的職務放在更高位。可是,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進行的「懷孕及產後工作保障問卷調查」指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現時對懷孕的在職女性的工作保障不足,法例隱藏漏洞。懷孕女士產前遭職場歧視、產後復工首日即被解僱或產假薪金無法收取全額數目的情況屢見不鮮。在金錢與職場的雙重壓力下,越來越多夫妻因此傾向選擇不孕不育,維持「無孩」現狀。
提升生育率早已成為社區中備受關注的議題,各界眾說紛紜,提議層出不窮,但都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港府作為社會核心,以往推行的解決措施大多同樣力有未逮,無法正視及針對低生育的根本成因。社會故缺乏對懷孕女性和其家庭的支援,無力增加市民的生育意願,抗拒生育的觀念亦逐漸難以輕易改變,生育率固然未見起色。然而,拯救低靡生育任重道遠,展望港府將來引入效益不彰的政策助香港鼓勵生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潘穎茵同學
新聞評述比賽—高中組冠軍
民生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