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同行業努力探索旅遊項目,希望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旅遊經濟效益。本文將選取其中兩項作探討:「熊貓經濟」與一百萬港元放煙花。究竟哪項更能促進經濟效益?


根據香港 01 報道,飼養大熊貓每月需要一百萬港元。而財政司司長在 2024 年 2 月 28 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指,政府未來會每月使用一百萬元舉行煙火匯演。在兩者成本相若之下,兩者帶給香港的旅遊經濟效益又是否相若?本文將從吸引度及持續性作探討。


首先,是探討熊貓與每月煙花的吸引度。在維多利亞港上空的煙花璀璨奪目,但花費一百萬卻只作 15 分鐘的短暫表演,真的能吸引遊客留港消費?當煙花成為恆常表演,會否令過去只在特別節日才會出現的煙花降格?香港 01 報道指,內地遊客對恆常煙花期待不大,指以這種方法吸引遊客,是覺得他們沒有見過世面;更稱難以單為看煙花而到港,可見它難於帶來新鮮感吸引遊客。


我認為熊貓所帶來的吸引度較高。首先,熊貓是人見人愛的國寶動物,長久以來深受各國民眾喜愛。加上因不是每個國家也有熊貓,對世界各地的遊客而言,吸引度自然較高。再者,政府宣布將會推出與熊貓相關的宣傳活動、文創產品等,例如以大熊貓為主題的餐廳、紀念品,讓熊貓不只在動物園,還能把牠的商品帶在身邊。我覺得「熊貓經濟」所帶來的吸引力,比用一百萬放煙花更具成效。


第二,以「熊貓經濟」與一百萬煙花的持續性作對比。長期放映煙花匯演,遊客觀看時的震撼感會隨著觀看次數而遞減,難於締造持續性效果。若要為煙火增添更多款式或加長時間,投入資金將會更多,或會本末倒置。加上煙花衍生的空氣污染問題,已受到某些環保團體反對,將可能阻礙往後的發展,不利於持續性。


相反,「熊貓經濟」具持續的發展潛力。譬如香港在 2024 年由兩隻熊貓新增至六隻,旅客每次前來也能看到不同面貌、成長階段的熊貓,增加持續趣味性。政府也可在不同節日、季節推出限定商品,吸引旅客或港人購買,對經濟有幫助,並令他們對熊貓的印象更持久。再者,我們可以參考他國,將熊貓的日常片段放上互聯網,使更多人了解在港生活的熊貓,提昇他們由觀看影像到探望實體的意欲。就類似日本的熊本熊,經過網上令大家得知,從而為日本賺取八十九億港元的盈利。香港可善用此策略,相信能帶來持續的旅遊經濟增長。還有,觀看大熊貓需購買香港海洋公園門票,門票收益能補貼飼養開支,有助項目的持續性。


總結而言,一百萬煙花即使在初期有機會帶來短期效益,但長遠來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不及「熊貓經濟」,無論是措施的持續性,還是對旅客的吸引度。因此,兩者之中,「熊貓經濟」有較大可能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旅遊經濟效益。



撰文︰李凱蓓同學

新聞評述比賽—初中組優異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