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道,中央政府再度贈送本港兩隻大熊貓,以及有盈盈樂樂誕下龍鳳胎,創下有史以來大熊貓最年長的生育記錄。而政府想藉此打造「大熊貓經濟圈」,以豐富本地無處不旅遊的願景,吸納更多人氣財氣。但我認為「熊貓經濟」並不可推行香港經濟,以下從大熊貓在飼養成本、競爭力、吸引力等方面作解說。
首先,香港的大熊貓不夠吸引。如果海洋公園以熊貓作吸引遊客的賣點,與卡通人物相比,如米奇老鼠、多啦A夢等,能配合公仔、紀念品等周邊產品,以及與遊客親密交流和拍照服務,能創造大量收入。而大熊貓壽命有限制,不能像卡通人物一樣一直作為賣點,而且大熊貓是瀕危絕種的動物,又作為國寶,難與遊客有貼身接觸。如果為熊貓製作公仔和紀念品等產品,要消耗很多時間和人力來設計產品,而且要造得很精美和特別,以打敗價格更便宜但產品一樣的普通的熊貓公仔。
另外,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考慮為六隻大熊貓「IP化」,如製作電影或故事,吸引外界注意,但是在製作電影上並非香港的強項,比起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弱,要借助荷里活級數的團隊,涉及不少投資,有一些風險。
其次,香港的大熊貓的競爭力不足。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大熊貓,一些國家的動物園也有它們的身影。即使本港有大熊貓,也不會特別吸引。內地客到海洋公園,也未必特意去看大熊貓,主要是看海豚、北極熊等其他海洋生物,看大熊貓只是「順便」去看,基於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大熊貓,因此香港的熊貓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國遊客想去看大熊貓,大可到中國四川、日本、台灣省看熊貓,他們特意來香港看熊貓是想圖香港入場費更貴?還是想圖更少熊貓看?另外,大熊貓在港已有二十多年,並非甚麼新鮮事,不過就是多了幾隻熊貓,要推香港經濟,帶來商機,有一定困難。加上大熊貓飼養成本高,能帶來的效益低。
據報道,2007年海洋公園花費逾百萬改建熊貓館,每年飼養大熊貓的費用增加五成至1200萬港元。2007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物價脹了好幾倍,加上現在多了四隻熊貓,費用可能會達一年2000萬港元。而隨着熊貓漸漸長大,要的空間增加,海洋公園又要花費數百萬擴大熊貓館。就算「熊貓經濟」有效,但那也是數年後的事,在這之前,海洋公園要同時負擔六隻大熊貓的昂貴費用,加上疫情對海洋公園的影響,試問海洋公園又如何維持不虧損的狀態呢?
總括而言,以上從大熊貓飼養成本、競爭力、吸引力等方面證明海洋公園和政府的計劃不完善。而且我認為就算有意把熊貓打造成香港的「特產」而帶來經濟來源,也因金融是香港最大經濟來源而不成功。因此我認為以「大熊貓經濟」推動本港經濟不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李芷凝同學
新聞評述比賽—初中組季軍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