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歲的女童黎心悅今年5月在仁濟醫院縫合後腦傷口後心臟驟停18分鐘,經臨床診斷為缺血性腦病變,女童出現腦水腫,至今危殆,需要插喉並依靠呼吸機呼吸。參與縫合手術程序的涉事兩名護士及病人服務助理,同被控一項「對所看管的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罪。


香港醫療水平近日不斷受質疑。根據醫管局統計,2023年第四季至2024年首季,公立醫院共錄得59宗醫療事故,幾乎每三天就發生一宗醫療事故,其中輸錯血、派錯藥、派漏藥、錯調X光片,甚至遺留手術紗布、儀器零件在病人體內等情況屢見不鮮。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香港醫療負荷只會只增不減,因此政府應盡快正視及解決香港醫療問題。


在減少出錯率方面,政府應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監管。醫管局將推出兩項新方案,減少醫療事故,包括成立要求所有年資淺的醫護人員必須定期參與,「操作工作坊」,了解不同醫療操作的事故風險,例如拔喉,輸入靜脈液體速度等。第二是推出「導師計劃」,由資深醫護帶領年資淺的醫護工作。只是,以上方案均為「預防」措施,「百密終有一疏」,且缺乏針對性,因此政府除卻培訓外,亦應該設立「應對」措施。政府可借鑒美國的「根本原因分析」。運用這種方式調查醫療事故可幫助醫院識別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改善措施,例如針對用藥錯誤改變用藥流程等。


在增加醫療人口方面,政府應平均公營及私營醫院的工作分配。根據2021年的調查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有16,459名醫生,即每1,000名人口只有2.16名醫生,遠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如新加坡的2.3名、美國的2.6名等。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醫生離職率一年內由4.3%升至7.6%,護理人員離職率則由5.8%升至11.0%,其中離職原因包括轉往私營醫療機構工作、移民等。政府公營醫院應加強與私營醫院的合作,包括以獎勵制度鼓勵私立醫院接收一定數量的公營病人或設立明確且完善的轉介系統、允許醫療人員於公私營醫院流動,甚至於醫療系統繁忙時徵用人手等。另外,政府亦可考慮引入更多先進科技代替人手操作。以穿戴式科技為例,引入相關設備可以檢測患者的生理指標,減少患者回診的次數,從而減少相關醫療人手的工作負荷。

 

總括而言,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醫療系統承受巨大負擔,若要讓醫療系統在未來幾十年內維持正常運作,必須改善醫療措施和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阮思晴同學

新聞評述比賽—初中組亞軍

迦密主恩中學